侯仁之, (1911年12月6日—2013年10月22日),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被誉为“中国申遗第一人”。山东恩县(今平原县恩城镇)人,生于直隶枣强。父亲侯天成,母亲刘毓兰,弟弟侯硕之,妻子张玮瑛,女儿侯馥兴,儿子侯方兴、侯凡兴。1931年,侯仁之就读于通州潞河中学。1932年-1936年,侯仁之就读于燕京大学。1937年,侯仁之兼做历史系主任顾颉刚的助理。1937年-1940年,侯仁之就读于燕京大学,获文硕士学位。1940年,侯仁之在燕京大学任教,任燕京大学学生辅导委员会副主席。1946年-1949年,侯仁之就读于英国利物浦大学,或哲学博士学位。1949年,侯仁之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1949年-1952年,侯仁之历任燕京大学副教授、教授,兼任清华大学营建系教授,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全国民主青年联合会常委。1952年,侯仁之任北京大学教授,开设中国第一个历史地理学专业,历任北京大学副教务长、地质地理系主任、地理系主任。1960年-1964年,侯仁之深入宁夏河东沙区、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及鄂尔多斯高原、陕西北部等地沙漠进行野外考察。1980年,侯仁之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院士)。1985年,侯仁之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起草了一份提案,在提案中强调我国参加《世界遗产公约》的重大意义。1986年,侯仁之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年,侯仁之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美国地理学会(AGS)授予的乔治.戴维森勋章。2001年,侯仁之获美国国家地理协会(NGS)授予的"2001年度研究与探险委员会主席奖"。2004年,侯仁之获中国地理科学成就奖。2006年,侯仁之获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终身成就奖、蔡元培奖。著有《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历史地理学四论》《北京历史地图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