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1996年),土壤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又名侯翼如,上海金山吕巷镇人。父亲侯立本,哥哥侯光远,妻子黄景贤,女儿侯啸碚。1911年,侯光炯就读于吕巷镇第三小学。1917年-1922年,侯光炯就读于私立南通甲种农业学校。1922年-1923年,侯光炯任入私立南通甲种农业学校棉花实验室技术员。1923年-1924年,侯光炯就读于私立南通农科大学。1924年-1928年,侯光炯就读于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今中国农业大学)。1928年,侯光炯在北京大学农学院任图书馆管理员。1931年-1935年,侯光炯任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调查员。1935年,侯光炯出席在英国牛津大学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土壤学会议,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水稻土”这一特殊的土类名称,创造性地提出了“水稻土水文层次分类”方法,及其形成的“三育”(即淹育、潴育、潜育)特征。1935年-1937年,侯光炯先后到英国、荷兰、德国、瑞典、芬兰、前苏联、匈牙利、意大利、美国等欧美国家考察土壤分布特点、土地利用情况等。1938年-1945年,侯光炯建立了中国土壤调查的技术与方法,摸清了中国主要土壤类型的分布及其肥力特征。1938年,侯光炯随地质调查所迁往重庆北碚。1940年,侯光炯在江西地质调查所筹建土壤研究室和红壤改良试验场。1942年,侯光炯兼任四川大学和原中央大学的土壤学教授。1943年-1946年,侯光炯在中央地质调查所任土壤研究室调查员。1945年-1955年,侯光炯提出了判断土壤矿质胶体品质和土壤肥力特征的简易方法—土壤粘韧曲线测定法和PH八联测定法。1946年-1952年,侯光炯四川省农业改进所任技正兼土壤肥料系主任,兼任四川大学农学院土壤肥料系和铭贤学院土壤学教授。1948年,侯光炯任四川大学农化系教授。1952年,侯光炯任西南农业院(今西南大学)教授。1955年,侯光炯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6年,侯光炯当选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学部委员。同年,侯光炯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1986年,侯光炯任宜宾自然免耕研究所所长。1987年,侯光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2年,四川省委省政府授予侯光炯“四川省有重大贡献科技工作者”称号。2009年,侯光炯获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三农”模范人物。

侯光炯, (1905年—1996年),土壤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又名侯翼如,上海金山吕巷镇人。父亲侯立本,哥哥侯光远,妻子黄景贤,女儿侯啸碚。1911年,侯光炯就读于吕巷镇第三小学。1917年-1922年,侯光炯就读于私立南通甲种农业学校。1922年-1923年,侯光炯任入私立南通甲种农业学校棉花实验室技术员。1923年-1924年,侯光炯就读于私立南通农科大学。1924年-1928年,侯光炯就读于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今中国农业大学)。1928年,侯光炯在北京大学农学院任图书馆管理员。1931年-1935年,侯光炯任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调查员。1935年,侯光炯出席在英国牛津大学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土壤学会议,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水稻土”这一特殊的土类名称,创造性地提出了“水稻土水文层次分类”方法,及其形成的“三育”(即淹育、潴育、潜育)特征。1935年-1937年,侯光炯先后到英国、荷兰、德国、瑞典、芬兰、前苏联、匈牙利、意大利、美国等欧美国家考察土壤分布特点、土地利用情况等。1938年-1945年,侯光炯建立了中国土壤调查的技术与方法,摸清了中国主要土壤类型的分布及其肥力特征。1938年,侯光炯随地质调查所迁往重庆北碚。1940年,侯光炯在江西地质调查所筹建土壤研究室和红壤改良试验场。1942年,侯光炯兼任四川大学和原中央大学的土壤学教授。1943年-1946年,侯光炯在中央地质调查所任土壤研究室调查员。1945年-1955年,侯光炯提出了判断土壤矿质胶体品质和土壤肥力特征的简易方法—土壤粘韧曲线测定法和PH八联测定法。1946年-1952年,侯光炯四川省农业改进所任技正兼土壤肥料系主任,兼任四川大学农学院土壤肥料系和铭贤学院土壤学教授。1948年,侯光炯任四川大学农化系教授。1952年,侯光炯任西南农业院(今西南大学)教授。1955年,侯光炯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6年,侯光炯当选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学部委员。同年,侯光炯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1986年,侯光炯任宜宾自然免耕研究所所长。1987年,侯光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2年,四川省委省政府授予侯光炯“四川省有重大贡献科技工作者”称号。2009年,侯光炯获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三农”模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