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镜堂, (1938年4月-),建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东莞市人。妻子李绮霞。1945年-1950年,何镜堂就读于石龙中心国民学校。1950年-1954年,何镜堂就读于石龙中学。1954年-1956年,何镜堂就读于东莞中学。1956年-1961年,何镜堂就读于华南工学院建筑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61年-1965年,何镜堂就读于华南工学院建筑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65年-1967年,何镜堂在华南工学院任助教。1967年-1973年,何镜堂在湖北省建筑设计院任建筑师。1973年-1983年,何镜堂任轻工业部设计院高级设计师。1983年-1992年,何镜堂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教授。1991年,何镜堂获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金质奖。1992年-1997年,何镜堂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1993年,何镜堂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何镜堂被评为中国勘察设计大师。1997年,何镜堂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何镜堂获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铜质奖。1999年,何镜堂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何镜堂获中国建筑学会梁思成建筑奖、广东省劳动模范。 2001年,何镜堂获中国建筑学会梁思成建筑奖。2002年-2004年,何镜堂任中国工程院学部常委。2004年,何镜堂获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银质奖、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优秀奖、全国模范教师。2005年,何镜堂获全国先进工作者。2006年,何镜堂获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铜质奖、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优秀奖。2008年,何镜堂获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银质奖、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佳作奖。2009年,何镜堂获全国“十佳具有行业影响力人物”大奖。2010年,何镜堂获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突出贡献奖、光华工程科技奖工程奖、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优秀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突出贡献奖、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银质奖、国际设计艺术终身成就奖、广东十大新闻人物、国际设计艺术终身成就奖、国际设计艺术终身成就奖、中华文化人物、广东十大创新人物、中国建筑学会卓越贡献奖。2011年,何镜堂获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同年,何镜堂捐200万元,牵头各方成立何镜堂教育基金。2013年,何镜堂获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三等奖、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金奖、中国建筑学会特别贡献奖 、中国侨界杰出人物、广东年度贡献人物。2014年,何镜堂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金奖。2016年,何镜堂获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9年,何镜堂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一等奖、最美奋斗者、南粤楷模。2020年,何镜堂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一等奖。2023年,何镜堂获世界人行桥奖金奖。 代表作品有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天津博物馆、澳门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映秀震中纪念地、浙江大学紫金校区、华南师范大学南海学院、华南理工大学逸夫人文馆等。著有《当代中国建筑师——何镜堂》《何镜堂 建筑创作》《中国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