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庭燧, (1913年5月3日—2000年4月29日),金属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山东蓬莱大葛家村人。父亲葛启彬,妻子何怡贞,女儿葛运培,儿子葛运建。1927年,葛庭燧投考京师大学堂理预科。1930年-1937年,葛庭燧就读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3年-1935年,葛庭燧患肺病休学。1935年,葛庭燧参加了著名的“一二·九”运动,并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任中队长。1938年,葛庭燧考入燕京大学物理系读研究生并担任助教。1940年,葛庭燧获燕京大学物理学系硕士学位。1940年-1941年,葛庭燧在西南联合大学任物理系教员。1941年-1943年,葛庭燧就读于加尼福利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43年,葛庭燧发明了镓灯。1943年-1945年,葛庭燧在麻省理工学院光谱实验室从事与美国曼哈顿原子弹有关的铀及其化合物的光谱化学分析,在辐射实验室进行远程雷达发射和接收两用天线自动开关的研究。1945年,葛庭燧参加芝加哥大学金属研究所的筹建工作。1946年,葛庭燧第一个创制了研究“内耗”用的扭摆仪,并被国际上命名为“葛氏扭摆”。1947年,葛庭燧第一次用该仪器发现了晶粒间界内耗峰(被命名为葛峰),阐明了晶粒间的粘滞性质,奠定了滞弹性内耗的理论基础。1949年,葛庭燧提出晶粒间界无序原子群模型,被称为“葛氏晶界模型”。同年,葛庭燧任清华大学物理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52年,葛庭燧参加中科院第一个新建研究所——金属研究所的筹建工作。1953年,葛庭燧任金属研究所金属物理室主任。1955年,葛庭燧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6年,葛庭燧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62年-1980年,葛庭燧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副所长。1976年,葛庭燧任“晶体缺陷与力学性质实验室”主任。1979年,葛庭燧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葛庭燧任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所长,领导建立了中科院固体所内耗与固体缺陷重点实验室。同年,葛庭燧任里昂国家应用科学学院一级客座教授。同年,葛庭燧被选为中法学院的通讯院士。1989年,葛庭燧获内耗与超声衰减甄纳奖。1991年,葛庭燧被中共安徽省委授予优秀党员的称号。1994年,葛庭燧获桥口隆吉材料科学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999年,葛庭燧入选罗伯特·富兰克林·梅尔奖。2000年,葛庭燧被中国科学院推荐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候选人。译著《晶体中的位错和范性流变》等,著有《全息照相与无损检测》《磁粉探伤基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