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庆狮, (1934年7月17日—2011年5月15日),计算机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漳州人,生于福建鼓浪屿。儿子高小宇。1953年-1957年,高庆狮就读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56年,高庆狮从抽象数学专业被安排转学计算数学,参加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与北大和清华合办的第一届计算机训练班。1957至,高庆狮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任实习研究员,历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委员。1958年-1964年,高庆狮任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大型通用电子管和第一台大型通用晶体管计算机体系结构设计负责人之一。1964年-1970年,高庆狮兼任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地面计算控制中心负责人。1973年,高庆狮设计出全部国产化的纵横加工流水线向量亿次巨型机方案。1974年,高庆狮提出一阶递推的常数效率的“纵横加工并行算法”。1980年,高庆狮提出人类智能活动的基本模式主要“宏变换”,并且开始把机器翻译作为一个独立课题进行研究。1978年,高庆狮被评为全国科技大会先进工作者,1980年,高庆狮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84年,高庆狮被国家科委授予第一批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4年,高庆狮调入北京科技大学,任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智能、语言与计算机技术研究所所长。著有《新模糊集合论》《串行算法并行化》《统一语言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