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8年11月25日-1964年10月14日),农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农业高等教育先驱。字君颖,号竹铭,广东高州人(原茂名县)谢鸡镇石塘村。父亲丁林泰。1906年,丁颖就读于高州中学。1910年-1912年,丁颖就读于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博物科。1912年,丁颖在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学习日语。1914年-1919年,丁颖就读于日本熊本第五高等学校。1919年-1921年,丁颖先后在高州中学任教、高州农校任教、广东省教育厅任督学。1921年-1924年,丁颖就读于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获学士学位。1924年,丁颖在广东大学农科学院(中山大学农学院前身)任教授。1926年,丁颖在广州郊区发现野生稻。1927年,丁颖在茂名县公馆圩筹建了中国第一个稻作专业研究机构——南路稻作育种场。1933年,丁颖发表《广东野生稻及由野生稻育成的新种》,论证了中国是栽培稻种的原产地,否定了“中国栽培稻起源于印度”之说。1940年,丁颖任中山大学农学院院长。1949年,丁颖任中山大学农学院院长。1955年,丁颖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同年,丁颖任华南农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前身)第一任院长。1956年,丁颖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丁颖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首任院长,兼华南农学院院长。1978年,丁颖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9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设立“丁颖奖”。2009年,丁颖被授予新中国成立60 周年“三农”模范人物荣誉称号。著有《中国水稻栽培学》等。培育水稻品种“中山一号”、“千粒穗”。

丁颖, (1888年11月25日-1964年10月14日),农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农业高等教育先驱。字君颖,号竹铭,广东高州人(原茂名县)谢鸡镇石塘村。父亲丁林泰。1906年,丁颖就读于高州中学。1910年-1912年,丁颖就读于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博物科。1912年,丁颖在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学习日语。1914年-1919年,丁颖就读于日本熊本第五高等学校。1919年-1921年,丁颖先后在高州中学任教、高州农校任教、广东省教育厅任督学。1921年-1924年,丁颖就读于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获学士学位。1924年,丁颖在广东大学农科学院(中山大学农学院前身)任教授。1926年,丁颖在广州郊区发现野生稻。1927年,丁颖在茂名县公馆圩筹建了中国第一个稻作专业研究机构——南路稻作育种场。1933年,丁颖发表《广东野生稻及由野生稻育成的新种》,论证了中国是栽培稻种的原产地,否定了“中国栽培稻起源于印度”之说。1940年,丁颖任中山大学农学院院长。1949年,丁颖任中山大学农学院院长。1955年,丁颖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同年,丁颖任华南农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前身)第一任院长。1956年,丁颖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丁颖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首任院长,兼华南农学院院长。1978年,丁颖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9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设立“丁颖奖”。2009年,丁颖被授予新中国成立60 周年“三农”模范人物荣誉称号。著有《中国水稻栽培学》等。培育水稻品种“中山一号”、“千粒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