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大钊, (1935年1月12日—2004年1月14日),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苏苏州人。女儿丁静。早年,丁大钊就读于苏州纱缎小学。1951年,丁大钊毕业于苏州有原中学(现为苏州市第六中学校)。1951年-1952年,丁大钊就读于同济大学物理系。1952年-1955年,丁大钊就读于复旦大学物理系。1955年-1956年,丁大钊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前身)三室,任研究实习员。1956年-1960年,丁大钊随王淦昌一同赴苏联从事高能物理研究。1959年,丁大钊参与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提出并发展了一种确定径迹气泡密度、进而鉴别粒子的方法。1960年-1964年,丁大钊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二部助理研究员。1974年,丁大钊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1979年,丁大钊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反应研究室主任。1981年,丁大钊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物理部副主任。1982年,丁大钊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3年-2004年,丁大钊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科技委副主任。1984年,丁大钊被推荐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1990年-1995年,丁大钊兼任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副主任。1991年,丁大钊当选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1999年,丁大钊负责开展的“加速器驱动洁净核能系统的物理和技术基础”项目被列入国家“973”计划项目。2001年,丁大钊获得何梁何利奖。著有《原子核物理进展》《中子物理学———原理、方法与应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