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6月25日—1994年1月1日),女,地质学家、岩石学家、地质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湖北安陆人。丈夫李璞,儿子李池。1930年-1936年,池际尚就读于北师大附中。1936年,池际尚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池际尚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1941年,池际尚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专业。1941年,池际尚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45年,池际尚获中国地质学会设立的第一届“马以思女士纪念奖金”。1946年-1947年,池际尚就读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布伦茂大学,获硕士学位。1947年-1949年,池际尚就读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布仑茂学院,获博士学位。1949年-1950年,池际尚在伯克利加州大学地质系,任特涅尔教授的科研助理。1950年,池际尚任清华大学地学系副教授。1952年,池际尚任北京地质学院教授、地质矿产专修科主任。1954年,池际尚任京地质学院可燃性矿产地质及勘探系副主任。1956年-1957年,池际尚参加中苏联合组成的祁连山综合地质考察队。1957年,池际尚在北京地质学院,任地质测量及找矿系副主任。1958年,池际尚担任大队长兼总技术负责率领北京地质学院200多名师生参加了山东中、西部1∶20万区域地质测量和普查找矿工作。1960年,池际尚领导专题科研队,开展对北京西山八达岭一带燕山期花岗岩的研究。1962年,池际尚提出同源岩浆系列与深部和就地岩浆分异同化作用。1965年,池际尚任技术负责人,去山东蒙阴组织并主持“613科研队”。1970年,北京地质学院南迁至湖北江陵,更名为湖北地质学院,池际尚任湖北地质学院(1974年,湖北地质学院定址武汉,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地质系主任。1980年,池际尚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同年,池际尚任国家学位委员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学科评议组成员、地质矿产部学位委员会副主任。1980年-1984年,池际尚任武汉地质学院第一副院长。1981年,池际尚任武汉地质学院党委常委。1989年,池际尚以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及上地幔研究(附金伯利岩),获地质矿产部1989年科技成果奖一等奖。著有《岩浆岩岩石学》《费德洛夫法简明教程》等。

池际尚, (1917年6月25日—1994年1月1日),女,地质学家、岩石学家、地质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湖北安陆人。丈夫李璞,儿子李池。1930年-1936年,池际尚就读于北师大附中。1936年,池际尚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池际尚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1941年,池际尚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专业。1941年,池际尚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45年,池际尚获中国地质学会设立的第一届“马以思女士纪念奖金”。1946年-1947年,池际尚就读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布伦茂大学,获硕士学位。1947年-1949年,池际尚就读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布仑茂学院,获博士学位。1949年-1950年,池际尚在伯克利加州大学地质系,任特涅尔教授的科研助理。1950年,池际尚任清华大学地学系副教授。1952年,池际尚任北京地质学院教授、地质矿产专修科主任。1954年,池际尚任京地质学院可燃性矿产地质及勘探系副主任。1956年-1957年,池际尚参加中苏联合组成的祁连山综合地质考察队。1957年,池际尚在北京地质学院,任地质测量及找矿系副主任。1958年,池际尚担任大队长兼总技术负责率领北京地质学院200多名师生参加了山东中、西部1∶20万区域地质测量和普查找矿工作。1960年,池际尚领导专题科研队,开展对北京西山八达岭一带燕山期花岗岩的研究。1962年,池际尚提出同源岩浆系列与深部和就地岩浆分异同化作用。1965年,池际尚任技术负责人,去山东蒙阴组织并主持“613科研队”。1970年,北京地质学院南迁至湖北江陵,更名为湖北地质学院,池际尚任湖北地质学院(1974年,湖北地质学院定址武汉,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地质系主任。1980年,池际尚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同年,池际尚任国家学位委员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学科评议组成员、地质矿产部学位委员会副主任。1980年-1984年,池际尚任武汉地质学院第一副院长。1981年,池际尚任武汉地质学院党委常委。1989年,池际尚以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及上地幔研究(附金伯利岩),获地质矿产部1989年科技成果奖一等奖。著有《岩浆岩岩石学》《费德洛夫法简明教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