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4月3日—2000年4月29日),无线电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我国卫星测量和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浙江黄岩人。父亲陈立信,妻子沈淑敏,儿子陈晓东。1928年-1931年,陈芳允就读于黄岩县立中学(今黄岩中学)。1931年,陈芳允考进上海浦东中学高中部。1934年-1938年,陈芳允就读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陈芳允在西南联合大学任助教。1941年,陈芳允在成都无线电厂研究室,研制发明了我国第一架无线电导航仪。1945年-1948年,陈芳允在英国考瑟无线电厂研究室工作。1948年,陈芳允在中央研究院生理生化所任技正。1950年,陈芳允在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任技正。1952年,陈芳允负责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的筹建工作。1953年,电子所并入原子能所。1955年,陈芳允晋升为研究员。1956年,电子所从原子能所撤出,陈芳允任电子所四室主任。1957年,陈芳允计算出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参数。1960年,陈芳允提出原子弹试验用的多道脉冲鉴别器的试制方案。1963年,陈芳允与同事研制出原子弹爆炸测试用的多道脉冲分析器。1965年,陈芳允担任卫星测量、控制的总体技术负责人,制定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测控方案。1976年,陈芳允任国防科委测量通信总体所副所长,在技术上负责卫星测量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设备研制、布局建设以及星地协调工作。1977年,陈芳允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陈芳允首次提出“双星定位通信系统”设想。1984年,陈芳允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常任委员、顾问。1985年,陈芳允被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0年,陈芳允当选为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1996年,陈芳允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9年,陈芳允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1年,国际永久编号为10929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陈芳允星”。著有《无线电电子学的新发展》等。

陈芳允, (1916年4月3日—2000年4月29日),无线电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我国卫星测量和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浙江黄岩人。父亲陈立信,妻子沈淑敏,儿子陈晓东。1928年-1931年,陈芳允就读于黄岩县立中学(今黄岩中学)。1931年,陈芳允考进上海浦东中学高中部。1934年-1938年,陈芳允就读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陈芳允在西南联合大学任助教。1941年,陈芳允在成都无线电厂研究室,研制发明了我国第一架无线电导航仪。1945年-1948年,陈芳允在英国考瑟无线电厂研究室工作。1948年,陈芳允在中央研究院生理生化所任技正。1950年,陈芳允在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任技正。1952年,陈芳允负责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的筹建工作。1953年,电子所并入原子能所。1955年,陈芳允晋升为研究员。1956年,电子所从原子能所撤出,陈芳允任电子所四室主任。1957年,陈芳允计算出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参数。1960年,陈芳允提出原子弹试验用的多道脉冲鉴别器的试制方案。1963年,陈芳允与同事研制出原子弹爆炸测试用的多道脉冲分析器。1965年,陈芳允担任卫星测量、控制的总体技术负责人,制定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测控方案。1976年,陈芳允任国防科委测量通信总体所副所长,在技术上负责卫星测量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设备研制、布局建设以及星地协调工作。1977年,陈芳允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陈芳允首次提出“双星定位通信系统”设想。1984年,陈芳允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常任委员、顾问。1985年,陈芳允被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0年,陈芳允当选为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1996年,陈芳允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9年,陈芳允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1年,国际永久编号为10929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陈芳允星”。著有《无线电电子学的新发展》等。